网站首页
热点资讯
示范县镇
聚焦三农
法律法规
理论视野
视频中心
清风苑
中心介绍
网站首页
>>
示范县镇
>>
示范县
>>
查看详情
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
2022-08-29 09:14:14
昭化,古称葭萌,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300年的连续建县史,素有“巴蜀第一县、蜀国第二都”之称。位于四川省北部、广元市南部,幅员面积1440平方公里,辖11个镇17个乡1个街道,总人口24万,其中农业人口21万,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、川陕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。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元坝区,2013年3月更名为昭化区。区内交通便捷,绵广、广巴、广南高速公路和兰渝、成普铁路穿越区境,国道212线、省道202线和嘉陵江纵贯南北,四川五大港之一的广元港位于我区红岩镇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,拥有耕地46万余亩,总蓄水量5000余万方,总灌溉面积11万余亩,森林覆盖率达53%。2018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.7亿元、增长8.3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2.1亿元,增长19.8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00元、11677元,分别增长8.5%、9.9%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.19亿元、增长9.3%。
园区承载
多点发力
打造
乡村振兴山区样板
昭化,古称葭萌,至今已有
4000
多年的历史和
2300
年的连续建县史,素有“巴蜀第一县、蜀国第二都”之称。位于四川省北部、广元市南部,幅员面积
1440
平方公里,辖
11
个镇
17
个乡
1
个街道,总人口
24
万,其中农业人口
21
万,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、川陕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。
1989
年
8
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元坝区,
2013
年
3
月更名为昭化区。区内交通便捷,绵广、广巴、广南高速公路和兰渝、成普铁路穿越区境,国道
212
线、省道
202
线和嘉陵江纵贯南北,四川五大港之一的广元港位于我区红岩镇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,拥有耕地
46
万余亩,总蓄水量
5000
余万方,总灌溉面积
11
万余亩,森林覆盖率达
53%
。
2018
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
54.7
亿元、增长
8.3%
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
42.1
亿元,增长
19.8%
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
30200
元、
11677
元,分别增长
8.5%
、
9.9%
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
2.19
亿元、增长
9.3%
。
近年来,昭化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
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聚焦聚力,对标对表,坚持稳中求进、加快发展、融合发展,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,
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,
多点发力兴
产
业、美村庄、富百姓、塑乡风
、强治理,
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
,全区
优质特色农业高效发展,农村基础配套提档升级,美丽乡村
“精气神”全面提振、农村发展活力有效激发,农民幸福感、获得感显著增强,
走出一条
盆周山区
乡村振兴
昭化
特色之路
。
一、
园区承载
融合发展,筑强乡村振兴
新
产业。
昭化区立足山区自然资源和地域地貌特点,坚持
“一乡一业、多乡成带,一村一品、多村成片”科学布局,以产业融合为核心,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连片组团开发,大力发展
乡村
美丽经济。
一是四级建园扩规模。
按照
“长藤结瓜、连线成片”组团式建设思
路,将乡镇主导产业园、村特色示范园和户办小庭园串进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网格,把科技、品牌、项目、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,推动
“区乡村户”四级联建,“大中小微”四园
共赢
。
截至
目前,
全区
建成
市级以上万亩现代农业园区
9个,全区乡乡建有主导产业园,户办产业小庭园覆盖率达36%,
累计建成猕猴桃、脆桃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
32万余亩。
二是集群发展优供给。
围绕畜禽水产、果蔬林药
2个百亿全产业链,着力发展以
猕猴桃和脆桃为主的
特色水果、以
土鸡肉羊为主的
优质畜禽、以道地药材
为主的
高效林业、以稻渔
综合
种
养为主的
有机渔业、以农旅融合
为主的
休闲农业等五大产业集群。创新推行循环种养、立体种养等绿色发展模式,做优做靓以紫云猕猴桃、王家贡米、大朝腊肉等重农产品品牌,
全区
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
39个,绿色食品认证10个,有机食品认证27个,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,地理标识商标2个,紫云猕猴桃2次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
,
全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占比达
80%以上。成功跻身全省22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之一,连续两轮获得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。
三是全链延伸兴业态。
充分发挥农
业
“
接二连三
”
的作用
,
把产地加工、休闲旅游、电商营运作为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招数
,
推进农工
、农
旅
、农商深度融合。不断做大做强南方食品、天垠、三禾、黎生等农业龙头企业,着力打造一批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基地,
全区培育
蔬菜
、药材、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
40家,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%以上
。围绕
3
个
4A
级
景区
和
大朝年
猪
节、青牛
峡
钓鱼节等
5
大节会
,大力发展
全域旅游,成功创建为
全省乡村旅游强县。推进
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,
2018年
农产品上行同比增长
275%,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。
二、全域
推进美化
乡村,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。
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,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,组建了
“
1+6
”工作推进组,
强力推进
农村
建新拆旧、
“三大革命”,
让农村住房条件好起来、生活环境美起来、村容村貌靓起来。
一是全域推进建新拆旧,住房条件好起来。
在
国家、
省市
农房
补助政策的
基础上,
创新对
贫困户旧房改造给予
2+1×N(人数)万元、
非建卡贫困户建房给予
2
万元
/
户的
资金
补助
,
累计
改造旧村落
68
个、农房
8000
余户
,
新建聚居点
181
个
、
农房
17000
余户
,
拆除危旧土坯房
31616
户,
发放各类奖补资金
5
亿元。
土坯房
存量从
2012
年的
41562
户减少至
9946
户,占比由
68.7%
降至
4.2
%
。
农村危旧房工作受到国务院大督查激励奖励,并作为全国典型案例交流。
二是聚焦
“三大革命”,生活环境美起来。
以垃圾革命、厕所革命、污水革命为抓手,构建垃圾收运三大体系,规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,稳步推进农村厕污共治,我区农
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、新成绩。截止目前,
全区已形成
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(镇)转运、市(区)处理”的四级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,
29
个乡镇垃圾实现了
无害化处理,
100
个行政村纳入水环境
河(湖)长制
管理,
210
个行政村全面
消除农村黑臭水体
,全区已建农村卫生厕所
45860
户,占
77.5%
,已建无害化厕所
18300
户,占
45
%
。
2014荣获“全国卫生城市”称号,成功创建
国家级卫生乡镇
2个,省级卫生乡镇9个。
三是实施美颜行动
,
村容村貌靓起来。
以
“六化”行动为抓手,全域实施田水土林路等基础配套工程、秸秆综合利用工程、大型沼气处污工程,农村自来水、电网改造升级、广播电视、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%以上,“四沼同步,种养居一体”的生态循环模式在全省推广。
科学增加优质花卉覆盖比例,修缮改造破损道路、照明系统,着力实施特色风貌塑造、聚居点靓化工程和传统村落提升工程,全区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
178个,省级“四好村”30个,向阳村、云台村荣获“四川最美古村落”,双龙村等10个村列入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。
三、破解
关键要素制约,
构建富民增收新机制。
坚持
聚焦主攻方向
改革创新
,着力破解
“地、人、钱”等关键
要素
,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。
一是放活土地经营权,破解
“地从何来”。
落实农村土地
“三权分置”,率先出台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》,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,盘活农村闲置土地,创新土地流转项目式管理,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预流转模式,促进经营权规范高效流转,流转土地
15.27
万亩
,
通过
“流转”农民人均年收益
200
元以上。强力推进农房建新拆旧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,腾出耕地
9000
余亩,增加挂钩周转净指标
1263
亩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“一司一社”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
210
个行政村全覆盖。
二是激活经营主体,破解
“谁来种地”。
创新经营主体
“
星级
”
管理
及
新型职业农民
“
一主多元
”
培育机制
,大力推行代种代养、土地托管等
“园区
+
主体
+
农户”“大园区
+
小业主”经营方式,积极推动土地入股、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等股份合作,持续推广租金
+
股金
+
薪金“三金”增收模式
,
完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,
培育省级龙头企业
2
家,
市级重点龙头企业
15
家,
累计
培育
农民
合作
社
483
家、家庭农场
456
家、新
型职业农民
2810
名
,农企建立更加紧密机制
80%
以上
。
三是盘活财金平台,破解
“钱从何来”。
创新涉农资金整合
“
四步法
”
,全年整合投入
“
三农
”
资金
2.1
亿元,经验受到省市
好
评。积极推进财政支农
“
五补五改
”
,组建区农业担保公司,设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
3000
万元,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
1.5
亿元
,撬动社会资本投入
农业
10.8
亿元。
通过改革创新,农民共享股权红利人均增收
98
元,村
级
集体经
营性
总收入达
500
余
万元,全域消除
“空壳村”,荣获
2017
年度全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(区)、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(区)。
四、多元传承乡土文化,
打造乡村
文明新风
尚
。
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
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
加强
道德建设
,
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共筑文明新风
。
一是
实施
乡土文化传承
行动
。
大力弘扬
“昭德崇文、化新图强”昭化精神,
组建由全区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为成员的百姓宣讲团,结合
“
川音
˙
昭化
”
文艺小分队送文化下乡活动,
开展
“写村史、建村标、树家风、传家训”活动,
建成村吏馆
2
个,
传承
耕读文化
、孝贤
文化
、红色文化,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箭提阳戏,提振
广大
人民
群众
的精气神。
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
行动
。
制定《家庭道德积分评定活动实施方案》,创新制定道德积分评定规则,建立道德超市,开展道德积分评定活动,实现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物资,通过
“
有价
”
道德,让思想道德建设在昭化大地落细落小落实。
“
有价
”
道德工作经验被《光明日报》报道,并在全省党委书记培训班和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会上做经验交流。
三是大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。
开展
“
文明村镇
”“星级文明农户”“感动昭化十大人物”
等一系列评选活动,
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,争做文化人、文明人,让他们成为意气风发脱贫奔康的新农民。
昭化镇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全国文明村镇,昭化镇天雄村
、元坝镇桂花村
评为全国文明村。
五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,
构建
乡村治理
新
体系。
整合多方资源,创新
“1+N”融合党建
为
引领,以自治、法治、德治为支撑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。
一是用法治服务民生。
深入推进
“法律进乡村”,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,积极推行村级依法治理“五个一”新模式,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,教育和引导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法治惠民成果。
推进
“雪亮工程”、公安“天网”深度融合,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效能进一步彰显。
二是用德治塑造新风。
创新百姓宣讲团、农村家庭道德积分等精神扶贫
“四项机制”,案例入选中宣部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》,经验全国推广
。
积极开展
“好公婆”“好媳妇”“星级模范户”等系列评选活动,引导农村群众互帮互助、和谐共处。
三是用自治凝心聚力。
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建设,建立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、红白理事会
等
430个
,构建以实施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为载体的依法立约、以约治理、民主管理基层治理良序。建立村级党务、政务、财务公开制度,村
(居)务公开率达100%,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、监督权。
全国新农村建设网
京ICP备13010650号-1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
技术支持:
金硕软件
网站首页
一键拨号
示范县镇
投诉举报